旧五代史 - 末帝纪下

  清泰三年春正月辛卯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贺,仗卫如式。乙未,百济遣使献方 物。戊戌,幸龙门佛寺祈雪。癸卯,以给事中、充枢密院直学士吕琦为端明殿学士; 以六军诸卫判官、尚书工部郎中薛文遇为枢密院直学士。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张灯, 帝微行,置酒于赵延寿之第。丁未,皇子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重美封雍王。己未, 以前司农卿王彦镕为太仆卿。

  二月戊辰,吐浑宁朔两府留后李可久加检校司徒。可久本姓白氏,前朝赐姓。 庚午,监修国史姚顗,史官张昭远、李祥、吴承范等修撰《明宗实录》三十卷上之。 《五代会要》:同修撰官中书舍人张昭远、李祥,直馆左拾遗吴承范,右拾遗杨昭 俭等各颁赉有差。以大理卿窦维为光禄卿,以前许州节度判官张登为大理卿。丁丑, 以太常卿李铃为兵部尚书,以兵部尚书梁文矩为太常卿。庚辰,以前鄜州节度使皇 甫立为潞州节度使。辛巳,以前均州刺史仇晖为左威卫上将军,保顺军节度使鲍君 福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丁亥,以昭义节度使安元信卒废朝。

  三月庚子,中书门下奏:“准阁门分析内外官辞见谢规例:诸州判官、军将进 奉到阙,旧例门见门辞;今后只令朝见,依旧门辞。新除诸道判官、书记以下无例 中谢,并放谢放辞,得替到京无例见;今后两使判官许中谢,赴任即门辞,其书记 以下并依旧例。朝臣文五品、武四品以上旧例中谢,其以下无例对谢;今请依天成 四年正月敕,凡升朝官并许中谢。诸道都押衙、马步都指挥、虞候、镇将、诸色场 院,无例谢辞,并进榜子放谢放辞,得替到阙,无例入见。在京盐曲税官、两官巡 即许中谢,新除令、录并中谢,次日门辞,兼有口敕诫励。文武两班所差吊祭使及 告庙祠祭,只正衙辞,不赴内殿。诸道进奏官到阙,见,得假,进榜子门辞。”从 之。辛丑,权知福建节度使王昶奏,节度使王延钧以去年十月十四日卒。是时延钧 父子虽僭窃于闽岭,犹称籓于朝廷,故有是奏。甲辰,以右神武统军杨汉章为彰武 军节度使。丙午,以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裔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丁巳,以 端明殿学士吕琦为御史中丞。案《通鉴》:吕琦与李崧建和亲契丹之策,为薛文遇 所沮,改为御史中丞,盖疏之也。戊午,御史中丞卢损责授右赞善大夫,知杂侍御 史韦税责授太仆寺丞,侍御史魏逊责授太府寺主簿,侍御史王岳责授司农寺主簿。 初,延州保安镇将白文审闻兵兴岐下,专杀郡人赵思谦等十余人,已伏其罪,复下 台追系推鞫,未竟。会去年五月十二日德音,除十恶五逆、放火杀人外并放。卢损 轻易即破械释文审,帝大怒,收文审诛之。台司称奉德音释放,不得追领祗证。中 书诘云,德音言“不在追穷枝蔓”,无“不得追领祗证”六字,擅改敕语。大理断 以失出罪人论,故有是命。是月,有蛇鼠斗于师子门外,鼠生而蛇死。

  夏四月己未朔,以左卫上将军王景戡为左神武统军,以右领军上将军李顷为华 清宫使。戊辰,以太子詹事卢演为工部尚书致仕。辛未,以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张 昭远为礼部侍郎;以前沧州节度使李金全为右领军上将军。是月,有熊入京城捕人。

  五月辛卯,以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师、 兼中书令、驸马都尉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以河阳节度使、充侍卫马 步军都指挥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甲午,以前晋州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 军蕃汉副总管张敬达充西北面蕃汉马步都部署,落副总管。乙未,诏:“诸州两使 判官、畿赤令有阙,取省郎、遗补、丞博、少列宫僚,选择擢任。”以忠正军节度 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河阳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彰圣都指挥 使、饶州刺史符彦饶为忠正军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丙申,以雍王重美与 汴州节度使范延光结婚,诏兗王从温主之。丁酉,以国子祭酒马缟卒废朝。

  戊戌,昭义奏,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以鸿胪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馆王景崇 为卫尉卿,充引进使。壬寅,削夺石敬瑭官爵,便令张敬达进军攻讨。乙卯。以晋 州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寻改为招讨使;以河阳节度使、侍卫马军 都指挥使张彦琪为太原四面马步军都指挥使;以邢州节度使安审琦为太原四面马军 都指挥使;以陕州节度使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以右监门上将军武廷翰 为壕寨使。丙辰,以定州节度使杨光远为太原四面兵马副部署、兼马步都虞候,寻 改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都虞候如故。以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兼 排阵使。初,帝疑河东有异志,与近臣语及其事,帝曰:“石郎与朕近亲,在不疑 之地,流言毁誉,朕心自明,万一失欢,如何和解?”左右皆不对。翼日,欲移石 敬瑭于郓州,房暠等坚言不可,司天监赵延乂亦言星辰失度,尤宜安静,由是稍缓 其事。会薛文遇独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文遇奏曰:“臣闻作舍于道, 三年不成,国家利害,断自宸旨以臣料之,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图 之。”帝喜曰:“闻卿此言,豁吾愤气。”先是,有人言国家明年合得一贤佐主谋, 平定天下,帝意亦疑贤佐者属在文遇,即令手书除目,子夜下学士院草制。翼日, 宣制之际,两班失色。居六七日,敬瑭上章云:“明宗社稷,陛下纂承,未契舆情, 宜推令辟。许王先朝血绪,养德皇闱,傥循当璧之言,免负阋墙之议。”帝览奏不 悦,手攘抵地,召马裔孙草诏报曰:“父有社稷,传之于子;君有祸难,倚之于亲。 卿于鄂王,故非疏远。往岁卫州之事,天下皆知;今朝许王之言,人谁肯信!英贤 立事,安肯如斯”云。

  戊申,张敬达奏,西北面先锋都指挥使安审信率雄义左第二指挥二百二十七骑, 并部下共五百骑,剽劫百井,叛入太原。又奏,大军已至太原城下。诏安审信及雄 义兵士妻男并处斩,家产没官。先是,雄义都在伏州屯戍,其指挥使安元信谋杀伏 州刺史张朗,事泄,戍兵自溃,奔安审信军,审信与之入太原。太常奏,于河南府 东权立宣宪太后寝宫,从之。己酉,振武节度使安叔千奏,西北界巡检使安重荣驱 掠戍兵五百骑叛入太原。以新授河东节度使宋审虔为宣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 挥使。壬子,鄴都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逐节度使刘延皓,据城叛。翼日,令昭召 副使边仁嗣已下逼令奏请节旄。

  六月辛酉,天雄军节度使刘延皓削夺官爵,勒归私第。癸亥,以天雄军守御、 右捧圣第二军都虞候张令昭为检校司空,行右千牛将军,权知天雄军府事。丙寅, 御敷政殿,遣工部尚书崔居俭奉宣宪皇太后宝册于寝宫。时陵园在河东,适会兵兴, 故权于京城修奉寝宫上谥焉。己巳,以西上阁门副使、少府监兼通事舍人刘颀为鸿 胪卿,职如故。庚午,诏曰:“时雨稍愆,颇伤农稼,分命朝臣祈祷。”辛未,工 部尚书致仕许寂卒。以权知魏府事、右千牛将军张令昭为齐州防御使,以捧圣右第 三指挥使邢立为德州刺史,以捧圣第五指挥使康福进为鄚州刺史。甲戌,以汴州节 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知行府事。丙子,以西京留守李周为天雄军四面 副招讨使兼兵马都监。诏河东将佐节度判官赵莹以下十四人并籍没家产。

  秋七月戊子,范延光奏,领军至鄴都攻城。己丑,诛右卫上将军石重英、皇城 副使石重裔,皆敬瑭之子也。时重英等匿于民家井中,获而诛之,并族所匿之家。 奚首领达罕军遣通事介老奏,奚王李素姑谋叛入契丹,已处斩讫,达喇罕权知本部 落事。辛卯,沂州奏,诛都指挥使石敬德,并族其家,敬瑭之弟也。乙未,以前彰 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潞州节度使,充太原四面招抚排阵使;以潞州节度使皇甫立为 华州节度使。丁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奏,此月二日夜,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以 兵围子城,彦珣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诛乱军,军城如 故。辛丑,以将作监丞、介国公宇文颉为汝州襄城令。乙巳,以卫尉卿聂延祚为太 子宾客。戊申,范延光奏,此月二十一日收复鄴都,群臣称贺。己酉,以礼部侍郎 张昭远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吕琦为礼部侍郎,充端明殿学士。庚戌,中书奏: “刘延皓宾佐等,帅臣既已削夺,其行军司马李延筠、副使边仁嗣以下,望命放归 田里。”奏入,帝大怒,诏大理曰:“帅臣失守,已行削夺,其僚佐合当何罪?” 既而竟依中书所奏。壬子,诏范延光诛张令昭部下五指挥及忠锐、忠肃两指挥。继 范延光奏,追兵遣袭张令昭部下败兵至邢州沙河,斩首三百级,并献张令昭、邢立、 李贵等首级。又奏,获张令昭同恶捧圣指挥使米全以下诸指挥使都头凡十三人,并 磔于府门。癸丑,左卫上将军仇晖卒。洺州奏擒获魏府作乱捧圣指挥使马彦柔以下 五十八人。邢、磁州相次擒获乱兵,并送京师。彰圣指挥使张万迪以部下五百骑叛 入太原,诏诛家属于怀州本营。

  八月戊午,契丹遣使摩哩入朝。己未,以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节度使、 守太傅、兼中书令;以西京留守李周为汴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癸亥, 应州奏,契丹三千骑迫城。诏端明殿学士吕琦往河东忻、代诸屯戍所犒军。以左龙 武大将军袁义为右监门上将军,以振武军节度使安叔千充代北兵马都部署。己巳, 云州沙彦珣奏,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州,纵酒凌轹军都行,劫杀兵马都监张思殷、 都指挥使党行进,其李让勋已处斩讫。张敬达奏,造五龙桥攻太原城次。戊寅,以 镇州节度使董温琪充东北面副招讨使。己卯,洺州献野茧二十斤。辛巳,张敬达奏, 贼城内出骑军三十队、步卒三千人冲长连城,高行周袭杀入壕,溺死者大半,擒贼 将安小喜以下百余人,甲马一百八十匹。

  九月甲辰,张敬达奏,此月十五日,与契丹战于太原城下,王师败绩。时契丹 主自率部族来援太原,高行周、符彦卿率左右厢骑军出斗,蕃军引退。巳时后,蕃 军复成列,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等阵于贼城西北,倚山横阵,诸将奋击,蕃军 屡却。至晡,我骑军将移阵,蕃军如山而进,王师大败,投兵仗相藉而死者山积。 是夕,收合余众,保于晋祠南晋安寨,蕃军堑而围之,自是音闻阻绝。朝廷大恐。 是日,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兵屯河阳,诏范延光率兵由青山路趋榆次,诏 幽州赵德钧由飞狐路出敌军后,辉州防御使潘环合防戍军出慈、隰以援张敬达。以 前绛州刺史韩彦恽为太子宾客。契丹主移帐于柳林。乙巳,诏取二十二日幸北面军 前。戊申,帝发京师,路经徽陵,帝亲行谒奠。夕次河阳,召群臣议进取,卢文纪 劝帝驻河桥。庚戌,枢密使赵延寿先赴潞州。辛亥,幸怀州。召吏部侍郎龙敏访以 机事,敏劝帝立东丹王赞华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则契丹主有后顾之患,不能 久驻汉地矣。帝深以为然,竟不行其谋。《辽史·义宗传》云:“倍虽在异国,常 思其亲,问安之使不绝。后明宗养子从珂弑其君自立,倍密报太宗曰:“从珂弑君, 盍讨之!”是东丹王实启兵端,唐君臣或知其阴谋,故龙敏之说不行。帝自是酣饮 悲歌,形神惨沮。臣下劝其亲征,则曰:“卿辈勿说石郎,使我心胆堕地!”其怯 惫也如此。

  冬十月丁巳夜,彗星出虚危,长尺余。壬戌,诏天下括马,又诏民十户出兵一 人,器甲自备。《契丹国志》:唐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 “义军”,凡得马二千余匹,征夫五千人,民间大扰。戊辰,代州刺史张朗超授检 校太保,以其屡杀敌众,故以是命奖之。癸酉,幽州赵德钧以本军三千骑与镇州董 温琪由吴兒谷趋潞州。

  十一月戊子,以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以赵延寿为河东道南面行营招讨使, 以刘延朗副之。庚寅,以范延光为河东道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李周副之。帝以吕 琦尝佐幽州幕,乃命赍都统官告以赐德钧,兼犒军士。琦至,从容宣帝委任之意, 德钧曰:“既以兵相委,焉敢惜死!”德钧志在并范延光军,奏请与延光会合。帝 以诏谕延光,延光不从。丁酉,延州上言,节度使杨汉章为部众所杀,以前坊州刺 史刘景严为延州留后。庚子,赵德钧奏,大军至团柏谷,前锋杀蕃军五百骑。范延 光奏,军至榆次,蕃军退入河东川界。潘环奏,隰州逐退蕃军。壬寅,赵德钧奏, 军出谷口,蕃军渐退,契丹主见驻柳林寨。时德钧累奏乞授延寿镇州节制,帝怒曰: “德钧父子坚要镇州,苟能逐退蕃戎,要代予位,亦甘心矣。若玩寇要君,但恐犬 兔俱毙。”德钧闻之不悦。

  闰月丙辰,日南至,群臣称贺于行宫,帝曰:“晋安寨内将士,应思家国矣。” 因泣下久之。丁巳,以岢岚军为胜州。辛酉,以右龙武统军李从昶为左龙武统军, 以前邠州节度使杨思权为右龙武统军。壬戌,丹州刺史康承询停任,配流邓州。时 承询奉诏率义军赴延州义军乱,承询奔鄜州,故有是责。甲子,太原行营副招讨使 杨光远杀招讨使张敬达于晋安寨,以兵降契丹。时契丹围寨,自十一月以后刍粮乏 绝,军士毁居屋茅、淘马粪、削松甗以供秣饲,马尾鬣相食俱尽。杨光远谓敬达曰: “少时人马俱尽,不如奋命血战,十得三四,犹胜坐受其弊。”敬达曰:“更少待 之。”一日,光远伺敬达无备,遂杀之,与诸将同降契丹。时马犹有五千匹,契丹 主以汉军与石敬瑭,其马及甲仗即赍驱出塞。丁卯,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 为父子之国,改元为天福。契丹与晋高祖南行,赵德钧父子与诸将自团柏谷南奔, 王师为蕃骑所蹙,投戈弃甲,自相腾践,挤于岩谷者不可胜纪。

  己巳,帝闻晋安寨为敌所陷,诏移幸河阳,时议以魏府军尚全,契丹必惮山东, 未敢南下,车驾可幸鄴城。帝以李崧与范延光相善,召入谋之。薛文遇不知而继至, 帝变色,崧蹑文遇足,乃出。帝曰:“我见此物肉颤,适拟抽刀刺之。”崧曰: “文遇小人,致误大事,刺之益丑。”崧因请帝归京。壬申,车驾至河阳。甲戌, 晋高祖与契丹至潞州,契丹遣蕃将大详衮率五千骑送晋高祖南行。丁丑,车驾至自 河阳。时左右劝帝固守河阳。居数日,符彦饶、张彦琪至,奏帝不可城守。是日晚, 至东上门,小黄门鸣鞘于路,索然无声。己卯,帝遣马军都指挥使宋审虔率千余骑 至白马坡,言踏阵地,时诸将谓审虔曰:“何地不堪交战,谁人肯立于此?”审虔 乃请帝还宫。庚辰,晋高祖至河阳。辛巳辰时,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晋高祖入洛,得帝烬骨于火中,来年三月,诏葬于徽陵之封中。帝在位共二年,年 五十二。《五代史阙文》:晋高祖引契丹围晋安寨,降杨光远。清泰帝至自覃怀, 京师父老迎帝于上东门外,帝垂泣不止。父老奏曰:“臣等伏闻前唐时中国有难, 帝王多幸蜀以图进取。陛下何不且入西川?”帝曰:“本朝两川节度使皆用文臣, 所以玄宗、僖宗避寇幸蜀。今孟氏已称尊矣,吾何归乎!”因恸哭入内,举族自焚。

  史臣曰: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 居尊,政经未失。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 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 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是知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 应龙不免为醢。则项籍悲歌于帐下,信不虚矣!

“本文内容由网友整理或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第一时间删除。”
<< 上一章 下一章 >>

章节

太祖纪一 太祖纪二 太祖纪三 太祖纪四 太祖纪五 太祖纪六 太祖纪七 末帝纪上 末帝纪中 末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列传十四 皇纪上 皇纪下 庄宗纪一 庄宗纪二 庄宗纪三 庄宗纪四 庄宗纪五 庄宗纪六 庄宗纪七 庄宗纪八 明宗纪一 明宗纪二 明宗纪三 明宗纪四 明宗纪五 明宗纪六 明宗纪七 明宗纪八 明宗纪九 明宗纪十 闵帝纪 末帝纪上 末帝纪中 末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列传十四 列传十五 列传十六 列传十七 列传十八 列传十九 列传二十 列传二十一 列传二十二 列传二十三 列传二十四 列传二十五 列传二十六 高祖纪一 高祖纪二 高祖纪三 高祖纪四 高祖纪五 高祖纪六 少帝纪一 少帝纪二 少帝纪三 少帝纪四 少帝纪五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列传十二 列传十三 高祖纪上 高祖纪下 隐帝纪上 隐帝纪中 隐帝纪下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太祖纪一 太祖纪二 太祖纪三 太祖纪四 世宗纪一 世宗纪二 世宗纪三 世宗纪四 世宗纪五 世宗纪六 恭帝纪 列传一 列传二 列传三 列传四 列传五 列传六 列传七 列传八 列传九 列传十 列传十一 世袭列传一 世袭列传二 僭伪列传一 僭伪列传二 僭伪列传三 外国列传一 外国列传二 志一 志二 志三 志四 志五 志六 志七 志八 志九 志十 志十一 志十二 进旧五代史表

微信公众号:sng328
第一时间捕获原创文章

个人微信号:yb0672
授权或合作,加入请备注